
那必须是张居正。1584年,万历皇帝下令抄了张居正的家。结果,不抄不知道,一抄吓一跳!内阁首辅张家竟只有白银20万两!而且这事闹大了,张家十七口人因此被活活饿死,长子张敬修不堪受辱,愤而自杀。如果张居正泉下有知,不知会作何感想!他可是大明朝毋庸置疑的功臣啊!
张居正以一人之力,强行给大明王朝续命76年,光这份功绩,就无人能敌。
与很多历史人物不同,张居正虽“功勋卓著”,但他身上充满了争议。
他一手缔造了“万历中兴”,对万历皇帝忠心耿耿、呕心沥血。不仅将万历皇帝“扶上了马”,还顺利送了一程,但万历却对他恨入骨髓,在他死后不久,就对其反攻清算,将张居正抄家掘墓。
一身赞誉是他,污名满身也是他。
梁启超称赞张居正是明朝唯一的政治家。
当年明月则评价张居正是一个天才、一个伟大的改革家,但他生活奢侈、表里不一,是一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。
那张居正到底是怎样一个人?
作为一个内阁首辅,他到底厉害在哪儿呢?
一、少年成名、入主内阁张居正,字叔大、号太岳,初名“白圭”,1525年,出生于湖广江陵一个读书人家里。
与父亲张文明的“死读书”不同,张居正从小就展现出了“天才”的一面。
他5岁入学、7岁就能将诸子百家倒背如流,12岁就考中了秀才。
这让苦读了一辈子书,才考中秀才的张文明非常高兴,觉得这小子日后肯定能光宗耀祖、显亲扬名。
荆州知府李士翱,大概从这个少年郎身上看到了更大的希望,于是,他替这个少年郎改了一个更大气、更有寓意的名字——张居正。
13岁,张居正信心满满地参加乡试,得到了湖广巡抚顾璘的大加赞赏:“此子将相才也!”
然而,顾璘为了磨砺张居正的心性,故意让他名落孙山。
直到三年后,张居正才考中举人,七年后,张居正一举中第,成了翰林院的一名庶吉士。
张居正少年成名,时人皆称他为“神童”,然而自他23岁踏入官场,整整十年,他的官阶未上升一级,一直是正七品翰林院编修。
然而,张居正官阶虽低,但他入阁拜相的志向,从未改变,而且,越来越坚定、明确。
1564年,39岁的张居正在徐阶的安排下,进入裕王府,和高拱等人一起,成了裕王的侍读讲官。
三年后,嘉靖皇帝一命呜呼,运气爆棚的裕王接过了老爹手中的权力棒,正式成为大明王朝历史上第12位皇帝——隆庆帝。
张居正也水涨船高,以“王府旧臣“的身份,正式入职内阁。
张居正进入内阁的时候,正是大明王朝文臣斗争最激烈的时候,特别是内阁首辅这个位置,更是香饽饽,每隔几年就得换个人。
严嵩搞倒了夏言,徐阶又搞倒了严嵩,没几年,高拱又把徐阶拉下了台。
真可谓是“首辅轮流做,今年到我家”。
1572年,隆庆皇帝因常年带病在后宫奋战,又用药不当,服食丹药过量,终于在36岁时,就紧着去地府找嘉靖汇合了。
临终前,隆庆皇帝将年仅十岁的太子朱翊钧交到了内阁首辅高拱、次辅张居正、大学士高仪手中,并交代他们尽心辅政。
借着影影绰绰的灯光,张居正和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意味深长地对视了一眼:高拱下台的时机到了!
不久,冯保在张居正的暗中支持下,屡次向李太后告状,说高拱“藐视皇帝、专政擅权”,一个月后,高拱被逐出内阁、黯然回到原籍。
张居正隐忍20年,内抱不群、外欲浑迹,终于如偿所愿,成了内阁首辅。
这一年,张居正只有47岁。
与他的前辈们相比,张居正已算“年轻有为”了。
严嵩坐上这个位子时,年68岁,徐阶59岁,高拱58岁。
在政治斗争中,年龄,向来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资本。
而张居正拥有的资本,远远不止这一个。
二、权倾朝野、门生故吏遍布朝堂当上内阁首辅后,张居正曾骄傲无比地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我非相,乃摄也”。
前半句,张居正说他不是宰相,这是实话。
内阁首辅虽拥有宰相之权,却没有宰相之名,它的官方名称叫做“首席内阁大学士”,主要为皇帝提供草拟、奏对、咨询等服务。
后半句,张居正说他是摄政,这其中虽有吹牛的成分,但也是实话。
张居正当首辅时,万历皇帝年仅10岁,还是个读奏折都读不利索的孩子,自然对张居正言听计从;
皇帝的亲生母亲李太后,对张居正也是欣赏有加,不管是朝中的事,还是皇帝的事,都要请教过“张先生”,心里才踏实。
除此之外,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是张居正的同谋兼死党,有了他,张居正的任何政令,进了皇宫畅通无阻。
抗倭名将、蓟州总兵戚继光,是张居正的得力亲信,戚继光每年送入张府的银子和美女,不计其数。
辽东总兵李成梁是张居正重点提拔的对象,二人之间不仅是同僚,更是知己。
此时的张居正,上有皇帝、太后的鼎力支持,下有门生故吏遍布朝堂,在大明63位内阁首辅中,张居正无疑是其中权柄最大的一位。
要权有权、要人有人,再加上,此时的张居正年仅47岁,身强力壮,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候。
三、不惧压力、厉行改革在仔细研究了大明王朝面临的问题后,张居正力排众议、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改革。
内政上,他推行考成法,大力整顿吏治,厘清了六部及各单位的职责。
此后,贪官被迫收敛、冗官自动裁撤、懒官不敢怠政,办公效率大大提高。
经济上,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,缴税土地因此增加了三百万顷,国库迅速充盈起来。
他又雷厉风行地推行了“一条鞭法”,将田赋、徭役等杂税,折合成银两,分摊到田亩上,地多者多出,地少者少出,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。
军事上,他用李成梁镇守辽东、用戚继光镇守蓟州,大明王朝的边境,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稳定。
有人说,张居正是明朝最有权力、最具影响的内阁首辅。
也有人说,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,是明朝中叶以来,国家实力最强的一段时期。
但张居正的为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。
他做事雷厉风行、工于心计、独断专权,很少考虑其他僚属的意见,再加上,改革触动了很多当权者的利益,所以,张居正在朝中的朋友不少,但敌人更多。
他们都在等,等一个可以扳倒张居正的机会。
1577年,这个机会终于来了——张居正的老父亲死了。
按照祖制,张居正这时应该辞官回到祖籍,坚持守孝27个月,直到期满后,才能再回来上班。
这叫做“丁忧”。
张居正很为难,一方面他身为人子、很想为父亲守孝,另一方面,改革已初见成效,这时候如果他离开,大半生心血必会付诸东流。
好在,“丁忧”中还有一项特例——夺情。
在队友冯保的暗中操作下,万历皇帝下令让张居正“夺情”,张居正终于不用走了!
“安定社稷,朕深切依赖,岂可一日离朕?父制当守,君父尤重,准过七七,不随朝,你部里即往谕着,不必具辞。”——《明史》
树欲静而风不止,张居正万万没想到,一场更大的风波,还在后面等着他。
1577年10月15日,一颗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,划破了天际。官员们纷纷传言,这一定是因为首辅不肯回家丁忧,上天发怒了。
第一个向张居正发起攻击的,是张居正曾经的学生、翰林院编修吴中行;紧接着翰林院检讨赵用贤、刑部员外郎艾穆、主事沈思孝一齐上疏,弹劾张居正:应顺从百官之意、回籍守孝。
张居正再也忍不住了,他知道,大明文官一向擅长以纸为刀,以笔为剑,杀人于无形之中。
但他更知道,而今之计,唯有厉行改革,才能救大明王朝于水火;唯有身居高位,才能使改革令出必行、落地生根。
无论如何,他眼下不能离开朝廷!
同僚们的弹劾指控,张居正毫不在意;自身的得失毁誉,张居正也在所不计。
后来,张居正惨遭抄家,长子张敬修自杀前在《绝命书》中无限感慨道:“先公唯期奠天下于磐石,既不求誉,亦不恤毁,致有今日之祸!”
身为大明朝的臣子,他只想把这积弊丛生、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,从灭亡的边缘上拉回来;他只要这大明的边境安稳、官员各司其职、 百姓安居乐业 ,足亦!
非常之时,当做非常之事。
张居正在请示过皇帝之后,决定给反对他的人,一点颜色看看。
1577年10月23日,直言犯谏的吴中行、赵用贤梃杖六十,艾穆、沈思孝梃杖八十,行刑后,收监充军。
万历皇帝也十分给力地补发了一道诏书:若有胆敢再攻击张居正夺情者,格杀勿论!
朝堂终于回复了平静,但张居正知道,这下面必定是危机四伏、暗流涌动。
张居正暗暗下定决心:只要他还活着,一定要把改革推行到底,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完、做好。
“及仆在位,务为一了百当。”——《明史·张居正传》
这之后,张居正的改革力度更大了、要求更严了、对人也更苛责了。
四、一片忠心、直言敢谏1580年,18岁的万历皇帝一不小心喝大发,借着酒劲,万历也不知怎么竟看上了一个小太监,非要对方给他唱歌。
小太监吓得浑身如筛糠,别说唱歌,连话也不会说了。
皇帝很生气,后果很严重,何况这还是个喝醉的皇帝。
小太监被逮住当场打了一顿,临了,还被割了头发,万历美其名曰“割发代首”。
万历的酒疯耍完了,正准备回去睡觉,谁知太后宫中的一位太监,突然出现——李太后要召见皇帝。
万历一步三摇晃,好不容易到了母亲的寝宫,这才发现,气氛不对。
还没等万历跪稳当,李太后就劈头盖脸一顿臭骂,听到最后,万历都觉得自己十恶不赦了。
李太后或许觉得靠骂解决不了问题,又拿出了一本书,扔到了万历面前。
经过一顿痛彻心扉的思想教育,万历的酒早就醒了一大半,他颤抖着拿起地上的书,差点没吓晕过去。
这本书叫《汉书》,李太后翻开的那一页,正好是《霍光传》。
太后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:你再这么做皇帝,朝中早晚有人废了你!
当然,这个“有人”指的就是张居正。
李太后觉得,此时把张居正抬出来吓吓孩子,刚好能发挥一下首辅的余热,可在万历看来,张居正就是当朝的“霍光”,是一个敢废立皇帝的权臣。
一颗仇恨的种子,就这样,种在了这对昔日亲密无间的师生和君臣之间。
张居正浑然不觉,依然像小时候一样,对皇帝严加管教。
万历坐姿随意,张居正当场呵斥纠正;万历零花钱不够用,下旨向户部借钱,张居正一口回绝;万历宠幸宫妃,张居正心急如焚,立即上疏劝阻……
张居正多想把万历培养成一个千古明君、圣君啊!
可欲速则不达,何况万历的思想,早就开了小差了。
张居正越是严厉,万历对他越是反感;
张居正越是大权在握,万历对他越是怀疑忌惮。
五、坚守原则、和光同尘1582年7月,58岁的张居正积劳成疾、病死在任上。
临终前,万历皇帝亲来探望,他紧紧握住张居正的手,满怀不舍地说:“先生大功,朕无以为报,只能看顾好先生的子孙。”
然而,转眼间,万历皇帝就把对张居正的满腔怒火,统统发泄到了张家人身上。
张居正死后4天,云南道监察御史羊可立上了一道奏疏,弹劾已故大学士张居正“隐占废辽府第田,乞严行查勘”,辽王次妃也趁势奏称“辽王府金宝万计,悉入居正府”。
在经过两年的发酵和海量的检举信下,1584年,万历正式决定对张居正抄家。
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不堪受辱,在狱中愤然自杀,三子张懋修自杀未遂,与次子张嗣修一起被流放边地,其他三子或逃亡、或被贬,张家满门,犹如堕入人间地狱。
为了防止张家人私藏财产,主持抄家的刑部右侍郎丘橓和司礼监太监张诚,竟下令对张家女眷搜身,官兵们趁机行猥亵之事,就连张居正80多岁的老母亲,也未能幸免。
抄家官员把张家翻了底朝天,最后只找到了黄金2400余两,白银107000余两,其他财产全部加起来,共折合白银共计20万两。
如此算起来,还不到冯保家产的110。
江陵原住宅内,金二千四百余两,银十万七千七百余两,金器三千七百一十余两,金首饰九百余两,银器五千二百余两,银首饰一万余两,玉带一十六条,蟒衣、绸缎、纱罗、珍珠、玛瑙、宝石、玳瑁尚未清点。——《明神宗实录》
即使如此,张居正已比很多官员富有了。
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,认为张居正作为一位朝廷重臣,竟家财万贯,显然他不是一个清官。
张居正当然不是一个清官,他也从不要求自己做圣人。
但他心里真的装着大明的天下和百姓,也真的地想干事、能干事、而且能够干成事。
权力、美色、金钱,他样样都沾,但他有自己的底线。
他收受大臣的贿赂,但坚决不受李成梁的贿赂,李成梁不惑不解,他解释说:“你有血战之功,我要是收了你的钱,还对得起开国皇帝吗?”
这,就是张居正,一个有血有肉、有缺点、有信念、有手段、有理想的大明首辅。
和同时期很多尸位素餐的官员相比,张居正活得坦荡、活得真实、也活得更有价值。
总结:张居正以一己之力、力挽狂澜,让大明王朝得以在风雨飘摇中,又苟延残喘了76年。
然而,自负狂妄的万历皇帝,仅仅用了2年,就以举国之力,打倒了张居正,轻而易举废除了他呕心沥血推行的改革。
大明王朝从此滑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。
此后,无论朝上君主,还是朝下大臣,再无一人能扛起大明中兴的大旗。
直到1644年,大明的丧钟敲响,末代崇祯皇帝才想起张居正,无限感慨道:“得庸相百,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。”
国难思良将,乱世念忠臣,可惜,世间再无张居正!
张居正,明神宗时即为首辅大臣,在位期间,整顿吏治,加强边备,改革漕运,丈量土地,实行改革,实行“一条鞭法”,加强内阁和六部事权,裁撤冗官,使朝政为之一新。只有张居正!张居正成功化解当时明王朝危机,延长了明王朝的寿命。张居正施政的政治改革主张也是得落实和比较成功的,张居正任首辅时的权势,荣耀也是整个明王朝众多首辅中无人能相比的。

谢谢邀请!
本人认为,真正分析讲解到位的,关于王阳明《心学》的书吧,那就是《王阳明详传》一书,值得细读。那就推荐给广大读者,不用谢!这是应该的。
其实《王阳明详传》有两个版本,有个版本是全记叙文写作方法写作,另一版本就是夹叙夹议写作方式写作。还是后一版本更好理解一点。当然能够两个版本都细读更好。《王阳明详传》叙述了王阳明一生事功显赫,封泊赠侯,超能圣人,学名远昭。而其学术与事功的发展脉络相应。根据此书的重点方面,分别来简介几点:
一,学术方面01
突出重点记叙,从十一岁时随父进京,就以“学圣贤”作为自己理想,十五出游居庸关,山海关,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,至二十八岁中得二甲进士。作者很客观地分析了王阳明天资聪明的各个侧面。
02
着重记叙了,王阳明竹子格物悟道,龙场悟道,和天泉悟道,并逐步得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,心即理,知行合一,致良知(四句教)。作者充分的理由,肯定了他在思想史上的积极作用。
03
简述了王阳明学术,强调个人价值和自我发展,既注重人性的自我修养,又具有近代思维。对中外近代社会产生深刻影响,甚至对日本,朝鲜,以及东南亚,也产生了广泛影响。当然,王阳明学术也有其缺陷,清初学者也提出了批评,“明之天下,不亡于流寇,不亡于朋党,而亡于术”。作者对王阳明学术发生与发展及其分化,衰落和影响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和论述。
二,事功方面01
对王阳明在建功立业的辉煌之途作了重点记叙。三十五岁王阳明遭受政治生涯中第一次打击,请愿皇帝“宥言官,去权奸”,结果被廷杖四十,逮系诏狱,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任驿丞。作者也以评议讨论方式,揭示了明武宗朱厚照皇帝荒唐透顶,奸宦刘瑾专权,朝政日非。
02
贬谪其滿后不久,巡抚南赣,采取一糸列措施加强管理,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,或轻兵智取,或重兵围剿,在他的任期内,彻底消除了匪犯。作者也对此了明确简议,加强了行政统治,缓和社会矛盾,从而扭转了长期动乱局面,证实了福建平和县,江西崇义和广东和平县,都是王阳明任期内设立的至今沿在。
03
平定宁王之乱,作者也重点记叙了这一过程,一场震惊朝野的大叛乱仅用三十五天,就彻底平定了,作者对此作了充分语言描述,称颂了王阳明的智勇谋略。
04
朝廷诏王阳明复以原职,总督两广兼巡抚,平定广西思恩和田州之乱,也作了详细叙述,是由于此前官员不作为和乱作为引起的地区性起义,王阳明采取攻心为的招抚之策,匪犯主动请降,思恩和田州之乱不战而平。嘉靖七年(1528年)十月,王阳明肺病加剧,请柬上疏告归,在归途经江西南安逝去。此后,谥文成给予世袭伯爵以至从祀文庙纪念。
总之,《王阳明详传》有着历史的考证和作者个人评述。深耕细作地揭示了王阳明学术方面的兴盛和王阳明事功杰出,成为新儒家学派第一人。作者评说述理,由浅入深,语言通俗易懂,所引用的历史资料与现在地方的文物保留翔实。内容丰富,吸引细读,这确实是一本真正分析到位的好作品一一《王阳明详传》。
《王阳明全集》、《传习录》、《大学问》等。
本人首次接触阳明心学就是被这本书给吸引,当时看完有种心灵的震撼:原来可以有这么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,十分契合我的自身经验和需求。因此开始了疯狂搜罗阳明心学的不归路。《传习录》是接下来必看的,其原版是比较浅显,建议从中篇看起,回过头看上和下,因为上、下篇中引述了很多《大学》等四书五经的内容,如果没接触过,反而读不下去。中篇有一些内容是比较系统的阐述阳明心学的理论,如拔本塞源论等,一气呵成读下来有醐醍灌顶,豁然开朗之感。再下来可以找找钱穆和梁启超对阳明心学的一些介绍,也是高屋建瓴,伟人的眼光实在独到。再下来可以找找陈来和熊十力的作品。据说新儒家中熊十力是继承和发展了阳明心学,本人刚刚接触。呵呵,如果只是出于闲情,看看第一本就足以,如果想以心学指导自己人生,不妨顺次而下,必有所得。熊氏可能是中国史上对哲学本源思考最精深的一位,基本上调和了朱子和阳明子之间的分歧。立论至大正中,为吾所宗。当你站在山顶上往下看,每一条都是上山的路。做人做学问,要先立其大者,古人诚不我欺。
正如题主所问,《琵琶记》剧情简单,却在浩瀚的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影响。究其原因,有以下几个方面。
《琵琶记》是我国最早的正式戏剧——“南戏”中最有影响的一部。
南戏,是我国最早的正式戏剧。中国戏剧在元代形成两个系统:一个是唱北曲的杂剧,一个是唱南曲的南戏。南戏,于北宋末年在商业繁荣的温州地区诞生,逐渐流传到南方广阔的地域。到了明代,比杂剧成熟较早的南戏,因其轻柔婉转、体制灵活而逐渐替代了杂剧,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剧种元末南戏,全本流传的只有十五种,其中最主最著名的就是《琵琶记》,和号称“四大传奇”的《拜月亭》《荊钗记》《白兔记》《杀狗记》。想想看,《琵琶记》是我国最早的戏剧“南戏”中最为著名的一部,自身处在戏剧开端的高峰,既便该剧本身可能无法和后代的优秀戏剧相比,但《琵琶记》的所处的位置摆在那里。
《琵琶记》是由民间流传甚广的南戏《赵贞女》改编而成。改编前就在民间有一定影响。
《琵琶记》写的是蔡伯喈和赵五娘的故事。这个故事在南宋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,在南戏中也有过《赵贞女》的版本。戏中的蔡伯爵是个备受谴责和唾弃的人物,他赴京考中状元后,难奉二老,背亲弃妇,以攀豪门,另娶新欢,是个典型的“渣男”,最后遭到被雷击死的下场。这部《赵贞记》的南戏,当时在民间就有很大的影响。《琵琶记》的作者高则诚,本身就是个热心提倡“忠孝节义”的戏曲家,为了“夫孝共妻贤”的封建伦理,他对《赵贞女》做了很大的改动。而且《琵琶记》里男主的形象较之《赵贞记》中形象则截然不同。定会引起观者的好奇和关注。
《琵琶记》独具匠心,设置“三不从”的戏曲冲突,既指出蔡家悲剧的原因,结局也符合中国传统的理念。为观众喜闻乐见。
在《赵贞记》中,蔡伯喈中状元后,忘恩负义,弃亲背妇。最终以“马踩赵五娘,雷轰蔡伯喈”的悲剧结束,反映了念书人一旦富贵就负义另娶的现实。而在《琵琶记》中,高则诚专门精心设计了“三不从”的矛盾冲突:①赵蔡伯唱和赵五娘婚后感情很好,朝廷招贤,他不想去应考,但父亲不从;②中状元后,牛成相看中他,招他为女婿,他要辞婚,但牛丞相不从。③为侍奉双亲,蔡欲辞官,但皇帝不从。在三条难以“唯命”的矛盾冲突中,原本“背亲弃妇”的“渣男”蔡伯喈变成了“全忠全孝”的“模范国民老公”。赵五娘也没有被贫困潦倒生活磨难而死,最终获得了幸福。“三不从”的设计安排,较深地揭示了造成蔡伯喈一家悲剧的,是原来的个人因素转为社会因素:科举制度、上层势力。这种变动虽然有悖于现实生活,但使作品有了厚重感,结局也非常符合中国“皆大欢喜”的传统理念,为观众而喜闻乐见。
《琵琶记》采用“对比”之手法,把封建妇女的美德集中体现在赵五娘身上。
赵五娘是《琵琶剧》中的女主,在她的身上概括了中国封建妇女的淳朴、善良、勤劳、坚忍、尽责等良好品质,是封建社会理想的好媳妇。既符合封建社会的家庭的伦理道德,也对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有利。《琵琶记》在舞台上树立的“孝子贤妇”的形象,就曾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。为了塑造赵五娘良好的妇女形象,作者同样也采取“三对比”的手法:一边是洞房花烛夜,一边是赈粮被劫要投井;一边是荷花池旁饮酒消夏,一边是背着公婆咽菜吃糠;一边是中秋赏月,一边是麻裙包土。这种处理方法无疑是戏剧冲突更加强烈,悲剧气氛更加浓厚。戏中“糟糠自咽”、“祝发买葬”、“描容上路”几出戏特别出彩。为此,自明中叶以来,《琵琶记》被推为“南戏之祖”。
在中国的文化艺术历史中,书法、音乐、书画等发育的都比较早,单单只有戏曲发展的比较晚。中国最早的戏曲出现在宋朝,戏曲的生成期在南宋,但是有关戏曲的记载却早已经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,我们无法聆听到南宋的鼓乐之声,通过遗留现在的戏曲,我们不能分辨出南宋戏曲的本来面目,而演出戏曲的场所也没有遗存。在遗留的可以参考的文献当中,也是众说纷纭,没有具体详细的观点。想要了解到南宋戏曲的真正魅力所在,我们只需要静静的坐在舞台前,聆听戏曲,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。在中国戏曲里面,最经典的戏曲莫过于《琵琶记》,此戏曲是元末高明高则诚编写。《琵琶记》被称为戏祖,其讲述的内容是一个凄凉的爱情故事。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蔡伯喈,是汉代的一个书生,考中状元后抛弃结发妻子,最后落得五雷轰顶的下场。《琵琶记》这部戏曲在中国的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,虽然原著已经遗失,但是后人整理改编的种类就有五十多种,而在每个地区,都有不同的表演特色。尽管如此,《琵琶记》却是戏曲里永恒的经典。自古以来,好的艺术作品往往都是来源于生活,生活中的艺术往往被心细的艺术家所留意,创作成一部部的经典留给后人欣赏,或者是文人墨客们在现实中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,便借助艺术来宣泄心中的苦闷,表达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望和向往的生活。在戏曲中,往往是真实的故事改编,以此供人们欣赏,从中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,或是感同身受,或是有所感悟,或者是打发时间。在戏曲中,最经典的题材便是爱情,越是苦难的爱情,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,一部戏曲便是一个完整的故事。就如《琵琶记》中的蔡伯喈一样,最后被五雷轰顶只是人们表达背叛爱情付出的惨重代价。戏曲,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,虽然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显得格格不入,但值得我们去了解,去品味,传承传统文化,我们义不容辞。举报反馈
《琵琶记》故事情节虽然简单 ,但是它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—孝敬父母这一主题 。所以此剧目深受各方面,各个层次的老百姓的欢迎,做到了雅俗共赏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admin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huangguan.net/piaget/1320991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