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,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,因此孔子活跃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晚期。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,于西周初期诸侯国的数量相比已经大大减少了,但是由于基数实在是太大,孔子时代的诸侯国还是有很多的。首先,孔子的母国鲁国就是当时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姬姓诸侯国,鲁国国都定在曲阜,其主要的疆域大致在今天的山东省南部地区。
接着我们就从孔子周游列国的那几个国家详细说说吧。
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是卫国,卫国和鲁国一样也是当时比较重要的姬姓诸侯国,其疆域大致在今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。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二站是曹国,虽然曹国也是在周初是重要的姬姓诸侯国,但是此时的地位已经大大降低,不及鲁、卫两国,为三等诸侯国。曹国国都在陶丘,其疆域大致辖今山东省菏泽、聊城市,河南濮阳市南部地区。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三站是宋国,宋国作为殷商遗民建立的国家,在当时也算是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家,位于二流国家的上游(比鲁、卫要强)。宋国的国都在商丘,其疆域大致在今天的河南东部、江苏西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之间。孔子周游列国的第四站是齐国,齐国在当时算是一流的诸侯国,之前齐国的齐桓公开创的霸业一直为齐国所继承,是极其重要的诸侯国。齐国国都在临淄,其疆域大致在今天的山东北部以及河北东南部地区。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五站是郑国,郑国是个二流诸侯国,此时的处境比较糟糕,夹在南放大国楚国和北方大国晋国之间。郑国建都在新郑,其大致疆域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。孔子周游列国的第六站是晋国,晋国是当时最重要的两个诸侯国之一,其雄居于华北。晋国建都在绛城,晋国统治了今山西省全部、陕西省东部与北部、河北省中部与南部、河南省西部和北部、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。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七站和第八站分别是陈国和蔡国,这两个国家的情况差不多,都是姬姓诸国且此时都面临着楚国的巨大压力。陈国和蔡国的疆域大致都在今天的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一带。孔子周游列国的最后一个国家是楚国,楚国和晋国一样是当时最重要的诸侯国,楚国是实力十分强大,其建都在郢,疆域大致在河南南部,湖南、湖北、江西及安微部分地区。除了以上的这些国家外当时的诸侯国还有秦国、燕国、吴国、越国、蜀国、中山国、巴国、徐国、莒国等国。
周武王灭殷商,速度奇快,直接投诚无数,周武王非常开明——归顺即封公侯伯子男爵位,殷商各地纷纷来投,以至于周朝只用了极短时间就消灭殷商建立周朝。有一种说法三个月,有一种说法30天;我估计二选一选三个月比较合理,各地来归顺需要一点点时间,周武王也要办分封仪式;就是说三个月建立新天下——周。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。春秋时期有五霸,《史记》的说法是: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秦穆公、宋襄公;而《荀子·王霸》则是: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。总之,孔子那个时期春秋五霸以外的小国影响力不大;孔子生于鲁国,也是小国,但跟大国一样属于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。晋国一分为三——赵、魏、韩;标志着春秋时代结束,进入战国时期,战国时期周朝只剩下7个封国。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,周边小国被7个大国瓜分,形成齐楚燕韓赵魏秦构成的周朝版图。从周天子来看 ,封国相当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区,数量太多不符合管理能力,现代管理学认为一个人直接管理12个人基本就达到极限(8个人最好,刚好一个班),再多就降低效率和效果,建议分级管理;从西周、到东周、到春秋五霸想必周天子也在想办法削减诸侯国数量;由此估计,除了春秋五霸,可能还有20个以内的小封国。小国不足挂齿,留下的故事也没有什么价值,甚至没有意思;你关心,某县领导勾心斗角的故事吗?读历史在于以史为鉴学到经验教训。孔子周游列国推广儒家思想,基本没有市场;直到皇帝体制出现,才被推到极致,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。封建又称封国,指古代帝王把爵位与土地封赐给诸侯,使之在封定之区域内建立邦国。西周建国,分封诸侯。公元前1060年周成王四年,周公广封诸侯,以为周室屏藩,计封七十一国,姬姓占五十三国。至于西周初年究竟分封了多少诸侯国,现已无从确考;而春秋时期到底还有多少诸侯国存在,亦是一笔糊涂账。孔子于前498年离开鲁国,前往卫国,开启其周游列国的旅程。以此一年为界,时诸侯国大约有五十余(专家统计,《左传》中出现的127个小诸侯国,此前被灭72国,灭国时间不详者50国;加上未列其中的大、中、小诸侯国,应该差不多是这个数字吧)。下面简介一下孔老夫子周游列国之时,较为知名的中、小诸侯国:1、鲁国(约前855—前249):姬姓,西周初,周武王弟周公旦之封国(时周公在朝辅政,未就封;乃封其子伯禽为鲁公),公爵,都曲阜,辖境大致南到今山东、江苏两省交界处,西到今山东省郓城、巨野、成武、单县,东至沂水以东,北至泰山山脉及汶水北岸地区与齐为界。春秋时国势渐衰,战国时沦为小国。前249年为楚国所灭,一说为前256年灭于楚。2、卫国(约前854—前209):始封之君为周武王九弟康叔,公爵,都朝歌(今河南淇县),居黄河与淇水间,为当时大国。前658年迁都楚丘(今河南滑县东),从此成为小国;前629年又迁都帝丘(今河南濮阳市西南)。卫国先后由公爵降为侯爵、君,最后只剩濮阳一地,先后沦为魏、秦附庸。前209年,秦二世废卫君角为庶人,卫国灭。卫国历西周、春秋、战国、秦四个历史时期,诸侯国中国祚最为长久。3、陈国(约前854—前478):始君为胡公满,侯爵,都今河南省淮阳县,辖今河南东部及安徽一部。春秋末,屡遭强邻楚国侵占,曾两次被楚灭国。前478年(一说479),楚国彻底灭陈。4、宋国(约前858—前286):始君为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,周公将商朝旧都一带分封给微子启,公爵,都商丘,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、江苏、安徽各一小部。春秋时宋襄公称霸未成,国势走衰;战国时因受韩、魏进逼,迁都彭城(今江苏徐州市)。至宋王偃时曾一度强盛,东败齐,取五城;南败楚,夺淮北之地三百里;西败魏军;又灭滕攻薛。前286年,齐、魏、楚联合灭宋,三分其地。5、蔡国(约前863—447):始君叔度为周文王五子,姬姓,侯爵,受封商之故地蔡(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)。春秋时常受楚逼迫,前531年为楚所灭,后二年复国。前447年灭于楚;一说后又复国,至战国中叶被楚宣王灭国。6、曹国(约前864—前487):始君叔振铎为周文王第六子,姬姓,伯爵,都陶丘(今山东定陶西南),辖有今山东西部地区。曹为春秋小国,屡受晋国侵凌;曾先后割地予宋、鲁。前487年为宋所灭。7、郑国(前806—前375):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(今陕西华县东),为郑桓公。前774年,郑桓公任王朝司徒,预感王室将乱,遂迁家于东方的东虢与郐之间。犬戎灭西周,郑桓公死难。周平王东迁后,郑武公灭东虢与郐,东徙其民于洛东,重建郑国,都新郑。武公、庄公皆为周王卿士,国势颇强。郑庄公对抗王室,曾大败前来讨伐的王师,射伤周桓王,可谓盛极一时,有春秋“小霸”之称。国土有今河南北半省之中部,北至黄河,南到许昌,东至开封,西至荥阳。春秋中期部分土地为晋、楚夺去,国力渐衰,前375年为韩国所灭。8、滕国(约前716—前286):始君叔绣为周文王(一说周懿王子)之子,姬姓,封于滕(今山东滕县西南),侯爵。春秋时,周桓王怒滕侯朝觐不纳侯爵之贡,降为子爵。常依附于齐、晋、鲁、宋之间;前286年,宋王偃灭滕。滕国灭亡时间史载不一,今取《战国策》与《资治通鉴》之说。9、杞国(约前750—前445):周武王灭商后,封夏禹后裔东楼公于杞地(今河南杞县),姒姓,侯国。春秋时,杞成公迁都缘陵(今山东昌乐县东南);杞文公时迁都至淳于(今安丘县东北)。前445年为楚国所灭。10、莒国(约前609—前431):西周时分封己姓(一说曹姓或嬴姓)之国,始君为兹舆期,都计斤(一作介根,今山东胶州市西南)。春秋初,迁都莒(今山东莒县),辖今山东安丘、诸城、沂水、莒县、日照等市县间之地区。前431年为楚所灭。以上简介了春秋时期较为活跃知名的十个中小诸侯国;至于人们所熟悉的晋、楚、齐、燕、秦等几个大国,就不再浪费篇幅了。

~宋版的百家姓最后一行的姓氏包括【第五,言,福】三个,一个复姓,两个单姓。
第五是刘邦所赐的姓氏,福是春秋齐大夫福子丹的姓氏,后代跟随祖姓。如果从顺序上来讲,最后一个姓氏应该是『福』,至于小说中所言我猜可能是说【最后一个复姓】或是【最后一行的姓氏】的意思吧。
单姓
中国姓氏之一
单姓,Shànxìng,中国姓氏之一。
源出有二:
1.出自姬姓,以邑名为氏。
2.北方少数民族复姓改单姓而来。单氏来源:三千零五十年前,周成王封其少子臻封地于单邑以地名为姓氏(今河南孟津)。单氏来源:根据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出土的西周逨盘铭文显示,单氏高祖为周文王族弟。
旧百家姓排名:172
单氏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姓氏群体。在当今姓氏人口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一位,人口约一百零一万人,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口总数为13.21亿人,占全国人口的0.076%。
在当今姓氏人口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三位,人口约一百零二万人,占全国人口的0.073%(2018年,中国总人口139538万人)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admin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huangguan.net/piaget/22211492.html